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正确把握无党派人士工作中的“度” 2017-03-30


       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无党派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无党派人士虽没有组成党派组织,但又具“党派性”,这决定了无党派人士工作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把握上具有较大的独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需要正确把握好几个“度”。
       一、认识中的“度”,要把握好定位的高低轻重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重视的程度。我们说无党派人士工作重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群体本身的重要性。我国有近9000万党外知识分子,其中相当部分是无党派人士,他们分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地区,精英云集,影响巨大而广泛,不重视这个群体,工作就会受损失。二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性。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党派人士虽然形式上没有形成政党组织,但同党派一样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参与主体。没有无党派人士这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党制度就会出现缺口,政治协商制度也就会受到冲击,我们国家政治制度的战略设计、制度架构就会造成缺陷,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三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无党派人士工作就是为统一战线打基础、立长远。无党派人士是统一战线代表人物的蓄水池,做好无党派人士的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了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多年来,我们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打基础、输人才的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甚至领导同志,常常忽视这个领域的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问题的关键还是对无党派人士的认识和无党派人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需要我们既要不断强调和有力宣传,又要做好本职工作去彰显,更要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上下功夫。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虽有“急缓硬软”之别,但无本质不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党派人士工作需要在这个大局中把握好定位。
       二、“认定”中的“度”,要把握好标准的软硬宽严
    无党派人士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这在无党派人士“认定”中的标准把握上体现的尤其突出。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加入任何政党、在社会上有积极贡献和影响、有较强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的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群体。理论上,无党派人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不应存在认定问题,这不同于党派成员——不经过一定的组织手续就不能成为其一员。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只要是有利于党的事业,党外人士都应作为团结争取的对象。因此,我们应该在无党派人士的称呼使用、范围及程序等“标准”问题上持一种“宽”的理念,把无党派人士当成一个蓄水池和“金矿”,要充分的扩容、培植、挖掘和运用,团结最广大的无党派人士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贡献才智,展示统一战线的无比优越性。
    实践中,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党外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需要有标准和条件,其身份认定也需要一定的工作程序。但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身份认定和加入党派组织履行手续的身份认定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与理论理念上的“宽”相比,在代表人士“认定”掌握上要坚持政治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不存在放不放宽标准问题,不能为了追求代表人士队伍的规模而放松要求,只有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的无党派人士,才可作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并对其开展规范化的认定等工作。当然代表人士是分层次的,代表人士会因地域、行业和职业等的不同,其集中度和数量会有不同,在影响力和贡献上也有不同。在各地实际工作中,由于统战部门工作力量等因素,造成的无党派代表人士数量规模差别较大,这是无党派人士工作中的操作性问题,对此应加强指导、掌握标准、规范推进。
    同时,要处理好身份交叉人士的认定。比如无党无派身份的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民营企业家),是否是无党派人士,有不少同志认识不一致。我们认为,从政治面貌来看,他们应具有“无党派人士”身份;但是否属于无党派代表人士,则应根据其影响的范围、职业特征和工作需要来确定。很多无党派人士具有少数民族身份,但其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专业领域,应是无党派代表人士。而有影响的无党无派非公经济人士,大多数则是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不是无党派代表人士。
       三、组织中的“度”,要把握好群体形式的松紧有无
    无党派人士以个人身份发挥作用,是其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方式。因此有人戏言无党派人士是参政议政的“个体户”,更有人称无党派人士是“三无人员”—“无组织、无纪律、无人管”。这些说法显然带有片面性。无党派人士既有突出的个体性,也有较强的群体性。首先,无党派人士具有群体特征。周恩来同志曾深刻指出,无党派人士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换言之,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无党派人士须有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要求。无党派人士不同于普通群众,要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影响。因此,无党派人士虽然没有自身的党派组织,但仍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性。第二,无党派人士具有“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既是统一战线广泛性及“和而不同”包容性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为知识分子群体的自然特质和无党派人士“群而不党”的传统。理解、尊重、保持无党派人士的本色和优势,引导好无党派人士的“群体意识”,集中到发挥积极影响和传递正能量上来,是无党派人士思想建设的重点。第三,无党派人士需要发挥群体作用。发挥无党派人士的“群体作用”是无党派人士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对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领域越来越宽。由于个人专业知识的局限,仅靠代表人士个人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过程离不开群体的智慧,需要把无党派代表人士适度组织起来,在知识和经验上相互帮助支持,共同研究讨论,为国家献计出力。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组织凝聚的度。首先,这种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不会改变无党派人士“群而不党”的特性;二是这种组织化的方式,是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形式需要,参与社群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需要。三是这种组织化的定位和功能,既不等于“无党派人士”的自组织,又和党派组织有本质区别,是党联系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载体和平台。四是这种组织化的程度,由统战部牵头组织和领导,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开放性,并保持成员的流动性。
       四、使用中的“度”,要把握好代表人士的多少送留
    重视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无党派代表人士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党派代表人士成长具有特殊规律,一般是“专业”起步,再纳入统战部视野,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实践锻炼才成长为各级的代表人士。同党派成员比,他们少了党派自身组织的培养途径和吸纳渠道,主要依靠统战部的关注和培养。无党派人士数量多、分布广,特别是在基层,多党合作主要体现为党与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发挥好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作用意义重大,统战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努力团结凝聚更多无党派人士,不能因无党派人士没有自身的组织就当成软任务,更不能有放任自流的想法。
    注重发挥人才库蓄水池作用。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是统一战线的“人才库”和“蓄水池”。无党派代表人士是统一战线的人才富矿和源头,需要创造吸纳人才机制,保持源头活水;需要改善人才成长环境,着力培植生机活力。因此,要在理念上扩大视野放宽胸怀,积极推动建立层次多领域广范围宽的代表人士队伍。要把人才使用当成代表人士工作的大事,多开渠道,当好伯乐,注重盘活政治资源,注重搭建和运用多种载体平台,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中选拔人才。蓄水池满则溢、流则活,既要在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中保留一批优秀人才,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努力培养和输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政治立场站得稳、能力素质过得硬、关键时候靠得住的优秀人才,是无党派人士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队伍建设重在质量。在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规模数量,要根据人才的集聚程度和工作需要,保持适度规模。关键要在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悉心培养打造素质过硬的代表人士队伍。要保持代表人士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注重队伍结构的科学性,把代表人士涵养在各个层次和领域,形成有序的分布和梯队。(作者:王永庆)
 
(本文刊发于2015年第一期《中国统一战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