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上海(国际)花展、公园24小时开放……市绿容局局长在线回应民生关切 2024-04-24

■话匣子 记者:代灵

举办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

放大上海(国际)花展品牌效应

推动30座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

完成1200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

今天做客《2024民生访谈》

回应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

图像

 

持续一个月!

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将于9月开幕

根据市政府部署,今年市绿化市容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委、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了“穿越光年 Travel in Light”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

9月19日-10月18日期间,全市范围内将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多元共生、跨界共赢、群众喜爱的城市光影文化艺术活动。

主会场活动于 9 月 19 日(星期四)至 9 月 27 日(星期五)期间举办,地点设置在上海展览中心。

其中,9月19日为开幕式日,9月20日为专业观众日,9月21日至27日为大众日。专业观众日采用定向邀请方式入场,大众日采用分时段预约赠票方式免费入场。

分会场活动于9月21日(星期六)至10月18日(星期五)举办,地点设置在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临港新片区,每处分会场活动周期不少于7天,入场方式由主办单位自行确定,原则上免费入场。

图像

围绕“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申”字型高架、重要商圈、旅游景点、公园绿地、地标性建筑,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将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

展演一批建筑投影秀,传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让市民游客感受沉浸式光影艺术体验;

展示一批世界顶级设计大师设计的光影艺术装置,体现时尚之都魅力和城市更新成果,让市民游客一睹全球顶级的光影艺术风采;

展现一批全球领先技术景观照明产品,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风向标,让市民游客现场感受互动光影技术及AR/VR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图像

光影节还将联动上海旅游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海时装周等重大活动,辐射带动商业、旅游、文化、艺术、会展等产业,预计达到“十、百、千、万、亿”的效果。

 

“十”即辐射10+行政区域、覆盖10+重要商圈;“百”即策划百场活动、推出百件展品;“千”即展示千栋建筑、融合千个场所;“万”即汇聚数十万人观展、吸引数百万人参与,预计现场客流量超过750万人次;“亿”即带动数十亿消费、激活数十亿流量,预计吸引场内外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消费总金额突破20亿元,全网曝光超过30亿次。

 

上海夜景近年持续“上新”

做高品质生活最有力的气氛组

2018年以来,全市加快推进景观照明建设、改造,形成一批景观照明网红打卡点。

黄浦江核心段“流光溢彩”。从吴淞口到徐浦大桥之间的55公里岸线上,近1000栋建筑、25座码头、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等4座跨江大桥完成了景观照明新建、改建,全面更换了高能耗灯具,整体效果显著提升,形成黄浦江光影秀品牌。

2023年5月1日19时20分,外滩滨水区瞬时峰值7.6万人,当日累计总客流67万人次;两项数据均创“五一”客流历史新高。

图像

苏州河两岸“温馨雅致”。围绕“堤岸、滨水步道、滨水绿化、建筑、桥梁”五大体系,结合宾馆饭店、商务楼宇、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以及住宅小区特点,完成42公里岸线、乍浦路桥、安远桥、武宁路桥等32座桥梁、450余幢楼宇的景观照明建设及提升改造,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夜间休闲好去处。

图像

重要景观节点亮点纷呈。2022年以来,完成了小陆家嘴地区楼宇及岸线、东方明珠电视塔、苏州河华政段楼宇、徐家汇等重要商圈、工部局大楼、海鸥饭店、徐汇中学、光陆大楼、世界技能博物馆等地景观照明建设及改造,为市民贡献了一批新的网红打卡点。

图像

面向未来《上海市景观照明规划(2024-2035年)》已经出台:

到2027年,上海景观照明总体布局基本形成。持续提升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和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线空间景观照明品质,徐汇滨江、前滩和后滩区域建设成为黄浦江景观照明新地标,北外滩中央商务区景观照明同步建设,全面建成“一环两高架”景观照明,基本完成城市主中心、重要商圈、“五个新城”中心区已建成区域的景观照明建设,上海国际光影节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光影公共艺术活动。

图像

到2035年,上海景观照明总体布局全面完成。建成世界领先的全球卓越城市景观照明典范。主城区景观照明品质实现高质量提升,“五个新城”中心区景观照明建设全面完成,上海国际光影节成为国际一流的夜间文化品牌活动。

2024上海(国际)花展

一路繁花动申城

正在举办的2024上海(国际)花展将持续到5月22日,本届花展以“花‘汇’,让上海更美丽”为主题,并选取“花中皇后”月季为主题花,通过“三个主会场+六个分会场+多个城市主题节点”的布局,让花展在全城绽放。

本次花展首次探索从行业花展向城市花展转型,主会场首次跨出上海植物园,拓展联动徐汇滨江和临港新片区,实现“三大主会场”联合共展模式,在这个春日为市民游客呈现出“全城花开”的繁花效果。

图像

其中,上海植物园作为花展的“原点”,通过播撒科技创新成果的“绿色种子”,传播园艺之美。徐汇滨江代表上海的艺术高度,“汇境西岸”的主题意为将园艺艺术汇聚到市民身边。临港新片区代表年轻与活力,“花漾年轻城”的主题意为将生态理念如同涟漪般荡漾至年轻人身边,通过“繁花”展现“年轻城”的繁华。

本届花展还在黄浦区、徐汇区、奉贤区、崇明区、闵行区设置了六个分会场和多个城市主题节点,其中包括缤纷新天地、花漾徐家汇、花开金海湖、活力花卉港、幸福梦花源、魅力园艺家等,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赏花观展。从参展规模看,花展园艺展示区域点位达到21个,展示面积百余公顷,国内外参展单位超百家,为历年花展之首。

图像

围绕本次花展主题花月季,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共展出新优月季品种550余个,涵盖8大月季花型。其中,中国企业、科研机构自育品种24个,国内外获奖品种43个,代表了月季培植顶尖水平。除月季新品种展示以外,在上海植物园,由华南国家植物园、版纳植物园等共同参与的“珍奇植物”展区和新优品种展区,推出2000余种(品种)新优植物。花展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大型专业研讨与互动活动,进一步发挥新优植物推广的服务辐射功能。

图像

花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广大市民游客。本届花展通过举办一系列沉浸式互动活动,为市民提供“既看门道,又看热闹”的多元体验,在全城营造出“爱园艺,爱生活”的绿意氛围。

“新增30座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

首次纳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公园24小时开放,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一项新探索。

今年,“新增30座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首次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涉及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虹口、普陀、闵行、宝山等9个区。

截至目前,已完成浦东新区长青公园、泾南公园、泾东公园、张衡公园、梅园、普陀区沪太公园、枣阳公园等7座公园24小时开放,占任务量的 23%。

邓建平说,从目前市民的反响来看,大家对公园24小时开放还是存在不同声音,公园管理方应当充分听取周边居民意见,确实有需求且人防技防等管理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稳妥实施。

绿化市容部门已出台《上海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的管理指引(试行)》,规范和指导本市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工作。

一是充分评估公园24小时开放的必要性、可行性,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对暂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园暂缓开放。

二是对紧邻居民区、生态敏感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不应夜间开放的区域,通过划定夜间开放区、非开放区的方式进行分区管理。倡导市民夜间游园以散步和纳凉等相对安静的休闲方式为主,每天22:00—次日6:00,公园中不得开展使用乐器或者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

三是结合公园整体改造、局部提升等途径完善公园安防设施,重要区域监控系统覆盖到位,保证夜间清晰可识别。

四是落实公园管理机构主体责任,加强与属地公安、城管、街镇等部门协调联动,确保24小时开放公园有序、安全。

邓建平说,24小时开放不搞“一刀切”,要尊重实际,由相关区根据公园实际条件综合研判分析后提出。目前,各区已经探索出一些经验:

一是规划24小时开放区域。公园24小时开放共享,可全园开放,可部分区域开放。如浦东新区梅园公园通过拆围透绿,打开公园围墙,实现全园24小时开放。静安区彭浦四季公园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园子,各园相对独立,为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计划先开放春园。

二是强化夜间安保和保洁力量。为做好夜间巡逻和确保夜间游园环境,增派保安及保洁人员。如普陀区槎浦公园将安排保洁、门岗和巡逻人员分别做好夜间21:00—次日6:00的公园游览区环境卫生、公园门口秩序维护及公园安全巡逻工作。

三是完善硬件设施。为保障游客夜间游园安全,增设监控及灯光等夜间设施设备并对它们进行升级维护保养。如普陀区枣阳公园对园内较暗的区域新增景观灯进行补光,水域自然驳岸周边及台阶处安装太阳能警示道钉灯,保证夜间清晰可识别,并增设温馨提示牌、水体安全应急设备等。

图像

华山儿童公园

四是制定24小时开放公约(游园守则)。为维护公园秩序,公园制定24小时开放公约(游园守则),做好游园秩序管理。如长宁区华山儿童公园拟定了公园24小时开放公约;黄浦区古城公园拟定了《古城公园游园守则》。

五是建立联勤联动机制。为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公园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如闵行区锦梅公园协调梅陇镇城建、城运管理部门,将锦梅公园纳入梅陇镇网格管理范围,保障公园外道路沿线的市容环境,周边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秩序,共管区域辅助文明游园管理等。 

六是广泛听取民意。在公园24小时开放的推进过程中,各区公园管理部门积极征询公园周边居民及社会代表的意见,探讨24小时开放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环上”50座公园群收官在即

环城生态公园带是构建“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推进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图像

丰翔智秀公园

邓建平介绍,“环上”50座公园群收官在即。从2021年全面启动建设至去年年底,“环上”已建成开放浦东沔青公园、徐汇华泾公园等2批共18座环上公园。同时,累计新建外环绿道29公里、新增外环绿道驿站11座、打通外环绿道断点8处。

“环内”重点推进碧云、森兰、三林、北蔡、桃浦、吴淞江等楔形绿地建设,完成绿地建设300公顷。“环外”推动吴淞江生态间隔带纳入虹桥国际商务区及周边地区空间战略研究,并启动规划编制。“五个新城”绿环专项规划已获批,启动段项目已全面推进建设。

图像

环上50座公园布局图

今年,浦东起点公园,嘉定蝶语园等8座“环上”公园将建成开放,最后一批10座“环上公园”实现开工建设。

同时,计划年内建成12公里外环绿道;打通17处外环绿道断点;建成12座外环绿带驿站。“环内”新建森兰、北蔡、三林、桃浦、吴淞江等楔形绿地150公顷。“环外”主动衔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规划,加快吴淞江生态间隔带规划研究。“五个新城”按照新城绿环专项规划,计划每个新城建成10公里以上绿道,完成1000亩左右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建设。

加上顾村公园等14座此前已经建成的“环上公园”,预计到今年年底,“环上公园”的数量将达到40座。

同时,外环主干绿道长度可达约96公里,将初步形成普陀段、浦东康桥段各约5公里左右集骑行、步行于一体的外环绿道贯通示范段,届时市民可通过外环绿道实现串联环上多个公园的骑行体验。

去年200座,今年1200座

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改造加速

为切实关注“一老一小”这两类群体,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如厕环境,去年起,“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当年改造200座环卫公厕的目标超额完成,各区都有了改造“样板间”。今年,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的目标是1200座,力争在10月底前完成所有项目的竣工验收并对外开放。

图像

邓建平介绍,他们计划用三年时间(2023-2025)对全市具备改造条件的环卫公厕,全部完成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截至2023年底,本市环卫公厕共有2983座。其中,2023年已完成改造227座,2024年计划完成改造1200座,2025年对具备改造条件的环卫公厕实现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全覆盖。

完善后的改造标准,将本市环卫公厕划分为配建有第三卫生间、未配建第三卫生间以及简易活动式三种类型,并针对以上三种类型从科学合理、确保安全的角度,就内部布局结构、设施设备配置以及标识标牌设置等内容进行规范,共涉及通行安全、助力行走、自主如厕、服务优化4大类。

图像

进一步推进环卫公厕24小时开放。目前,全市实行24小时开放环卫公厕已达1207座,环卫公厕延长开放时间37座,两者合计1244座。同时,各区将按照科学合理确定开放区域、按需调整开放厕所的原则,通过进一步排摸梳理、压力测试等,确保24小时开放工作真正满足夜行人员出行需求。

图像

为进一步深化便民服务,让“寻厕”不再难。市绿化市容局在做好统一规范设置公厕标志和导向标识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积极探索推进了多种形式的寻厕措施。

目前,“上海智慧寻厕”微信小程序精准标注了本市环卫公厕的点位信息,包括公厕名称、地址、所属区域、开放时间、是否包含第三卫生间、是否完成适老化适幼化改造等内容,小程序还提供详细的导航路线,帮助市民、游客便捷到达指定环卫公厕。

考虑到公众的使用习惯,目前,环卫公厕及各类商场、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等公厕数据已经共享到高德、百度等出行服务平台公司,方便市民游客查询。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5周年

可回收物回收体系便利升级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全市建成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有效解决了市民可回收物分类交投和清运的问题。

邓建平说,随着垃圾分类意识、绿色低碳理念更深入人心,市民对高质量回收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

今年市绿化市容部门将重点打造惠民回收服务点,打造可回收物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回收体系从托底保障为主,向托底保障回收和惠民服务并举转型。

图像

建设一批惠民回收服务点。有别于小区内以服务垃圾分类工作的普通回收服务点,惠民回收服务点在体验上提供更加优质的交投交售服务(按市场价收购部分可回收物,满足市民“卖废品”的需求),在定位上贴合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便民理念(面向社区公众开放,服务辐射周边小区、沿街商户等),在形象上采用“沪尚回收”醒目风格(使用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形成品牌效应),在功能上兼顾资源循环利用展示、二手闲置物品交换或交易等绿色低碳要求。

综合考虑市民需求、布局难易程度等因素,全市计划按照街镇大小、每个街镇至少设立3-5个的原则,分批推进惠民回收服务点建设,今年率先建成300个,到2025年计划累计建成800个。

图像

打造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惠民服务点难以满足市民可回收物交投交售需求的情况,整合各区可回收物回收主体企业服务资源,今年在全市打造了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

市民可通过“沪尚回收”小程序查询周边的回收服务点信息、回收活动日等安排后前往自主交投。小程序平台对入驻的主体企业提出了明码标价、落实惠民回收等规范管理要求。

图像

目前,全市16个区的74家主体企业已完成平台入驻及服务上线。首批在长宁区进行试点,以4月8日-14日一周为例,“沪尚回收”小程序在长宁服务了3800余户的可回收物交投服务。

预计今年下半年,全市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信息和主体企业回收服务可以在这个服务平台上实现全面接入和稳定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市民可回收物交投的便利性和感受度。


资料:话匣子
编辑:郭弘屹
来稿请投:shjjwdj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