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才荟建交】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风采巡礼④——市政交通专业组 2024-03-2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勘察设计行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勘察设计行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助力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举办了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培育选树活动。经过精心筹备和多轮评审,最终形成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0人名单。日前,第一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年会暨授牌仪式顺利召开。

为此,特别推出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风采展示特辑,将分期介绍不同组别的设计大师。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市政交通专业组,一起来看↓

01

王艳明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图像

 个人介绍

王艳明,1968年11月出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员,全国城镇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获评中环协首届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固废处理工程的科研设计与咨询工作,主持完成特大型固废处理工程设计30余项。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专业技术论文30余篇,主编工程设计类专著《危险废物处理工程设计》《厨余垃圾资源化工程设计与典型案例》,主编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湿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技术标准》以及中环协团体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项目介绍

王艳明先后承担了上海老港填埋场四期工程、上海老港固废处理中心工程、厦门工业废物处理中心工程、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工程等多项特大型固废处理工程的设计。在我国卫生填埋场建设初期,参加了国内首个针对滩涂软土地区新建卫生填埋场以及利用老填埋场竖向扩容的关键技术研究,在高维填埋工艺与环境岩土技术耦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危险废物处理领域,主持了上海固废处理中心和厦门工业废物处理中心等项目设计,在集约低碳、多元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开拓性成果。在湿垃圾资源化领域,倡导“全流程干、湿协同厌氧”理念,首次应用自主研发的立式高浓度厌氧技术与装备,实现核心装备国产化,为国内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

代表业绩

图像

上海老港填埋场四期工程

图像

上海老港固废处理中心工程

图像

厦门工业废物处理中心工程

图像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工程

 

 

02

卢永成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图像

 个人介绍

卢永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从事桥梁设计、科研工作37年,主持上海长江大桥、上海东海大桥、杭州钱塘江八桥、舟山小干二桥、南昌洪都大桥、上海S7公路等重大项目的设计;主持跨海桥梁结构耐久性、跨江海桥梁新结构、新型组合结构桥梁和全预制装配式桥梁技术等科研与应用,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荣获茅以升桥梁青年奖、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5项、银奖1项,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20余项。编写出版专著6部、标准5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

项目介绍

自我国大跨度桥梁起步发展以来,卢永成先后参加了上海南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等多座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在我国跨海桥梁大举兴建阶段,参加了国内首座跨外海大桥-东海大桥的设计与科研,在跨海桥梁技术标准、结构耐久性及整孔预制拼装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新世纪以来,负责了上海长江大桥与杭州九堡大桥等项目设计,在大跨度斜拉桥新型结构、组合结构桥梁技术等方面取得开拓性成果。近年来,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跨径桥梁,倡导 “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理念,积极开展桥梁全预制拼装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主持设计了南昌洪都大桥、上海S7公路、深圳新城立交等项目,为桥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代表业绩

图像

上海东海大桥

图像

杭州钱塘江九堡大桥

图像

上海长江大桥

图像

舟山小干二桥

 

03

张欣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图像

 个人介绍

张欣,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上海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咨询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其领衔的“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 “生态融合、环境友好”创新技术研究及应用,致力于环保治理设施的生态化、资源化、绿色化,推动污水、污泥、臭气等污染物的高标准治理技术发展,破解市政基础设施“邻避”难题,在超深管道设计、恶臭气体治理、地下式污水厂建设等方面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有创新和突破,引领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技术进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和咨询一等奖15项,其他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60余项。在EST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篇,撰写专著7部,主编ISO/国家/地方标准12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3项、软著7项。

项目介绍

张欣工作30多年以来,曾担任亚洲最大的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竹园-白龙港连通管工程等6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负责人,主持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干化项目、嘉定新城污泥处理技改工程、上海第一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南翔污水处理厂、虹桥集中供能项目(国内首个区域三联供项目)以及世界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除臭项目等工程设计和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先进水平,为国家和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做出创造性贡献。

代表业绩

图像

白龙港污水厂项目

图像

南翔污水处理厂

图像

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严的除臭项目

图像

苏州污泥干化处理厂

 

04

陈文艳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

图像

 

 个人介绍

陈文艳,1963年9月出生,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业38年以来,一直在重大工程建设第一线从事设计、咨询和科研工作。承担的项目涵盖领域广,除轨道交通,还有隧桥;涉及面宽,包罗地上地下,软土岩土。主持完成了几十项重大工程,是国内为数不多既承担过钢轮钢轨,又承担过跨座式独轨两种轨道制式的设计负责人。主参编标准规范近20项,专著7本,论文21篇,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荣获FIDIC国际年度奖2项(1项为杰出项目),詹天佑奖1项,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设计奖项达65项。市总工会以其名字命名了“陈文艳轨道交通设计创新工作室”。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项目介绍

陈文艳担纲的重大项目有上海地铁15号线、5号线、2号线西延伸、重庆跨坐式单轨、重庆环线、1号线北延伸、1号线北延伸一体化高架结构综合研究、成都7号线、北横通道、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系统工程设计等。负责的项目取得多项“国内首创、世界先进”成果:首次实现软土地区大跨全无柱拱形车站;轨道交通史上首个整线不停运改扩建工程;研发并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轨梁技术;首次将AM工法旋挖扩底灌注桩和12米限高区域采用32米深的咬合桩应用在轨道交通领域;北横通道在不中断运行的条件下,实现号称“心脏地带的搭桥手术”;国内首座兼顾观光与交通功能为一体的标志工程。

代表业绩

图像

北横通道

图像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一体化大跨度独柱站

图像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站厅

图像

重庆跨坐式单轨

 

05

陈鸿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兼总工程师

图像

 个人介绍

陈鸿,1970年2月出生,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持了20多项世界级大型跨海越江通道(包括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沉管隧道分项、深中通道工程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上海外环隧道、上海长江隧道等)和轨道交通工程的总体设计工作(包括上海市轨道交通17号线工程以及上海轨道交通崇明线等新一轮轨道交通线建设设计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9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1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和发明奖近20项。主持和参与编写专著4本,规范标准13项,发表论文21篇;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杰出人物、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改革开放40周年勘察设计之星等荣誉称号。

项目介绍

陈鸿主持设计上海外环隧道、宁波常洪隧道、天津海河隧道,作为沉管分项设计负责人,完成了世界级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担任深中通道沉管隧道专业负责人和大连湾海底沉管隧道工程的总体设计工作,推动了我国沉管隧道设计技术的进步。主持设计上海市轨道交通17号线工程,在轨道交通中庭地下车站设计理论与方法、生态型停车场设计方法、智能车站运维和管理等方面取得关键性创新成果,获得亚洲首个LEED认证地铁站。作为总体设计负责人,领衔开展了上海轨道交通崇明线、19、21、23号线等新一轮线路建设工作。主持设计上海复兴东路隧道、上海中环线北虹路地道、上中路越江隧道、军工路越江隧道、外滩通道、杭州西湖隧道和苏州独墅湖隧道等几十项重大地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双层隧道设计关键技术、大断面管幕—箱涵顶进应用技术、都市核心区超浅覆土盾构穿越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代表业绩

图像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

图像

上海北虹路地道

图像

上海复兴东路隧道

图像

上海市轨道交通17号线诸光路站

 

 

06

赵建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图像

 

 个人介绍

赵建新,1963年9月出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深耕道路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38年,负责并主持设计了上海市中环线、上海世博会道路、延安路中运量公交等全国省市级重大工程100余项,主持路网规划、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生态道路、高品质公交等方面科研与应用,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荣获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上海公路十佳工程师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项,国家优秀工程奖3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以上12项,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10项。主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规范标准11部,编写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市优秀“四新”技术2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项目介绍

赵建新负责并主持的上海市中环线浦西段工程,首次在市政交通项目中采用总体设计技术和集约高效设计方法,实现了“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一体化”建设目标。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工程,采用多项安全生态环保创新技术,契合“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理念,提升了精品工程的科技含量。上海市延安路中运量公交系统,首次采用零排放新型双源无轨电车技术,中运量公交智能化运营管理与控制系统获得市优秀“四新”技术,提升了30%公交速度和98%的准点率。铁路南京南站集疏运系统工程,创新性地提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三层次交通系统”设计理念,采用集散车道立交方法,交通功能清晰,流线组织合理,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和可达性,为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代表业绩

图像

上海市中环线工程

图像

上海世博会道路工程

图像

上海市延安路中运量公交系统工程

图像

铁路南京南站集疏运系统工程

 

07

徐正良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总工程师(轨道交通)

上海市有轨电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图像

 个人介绍

徐正良,1964年2月出生,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轨道交通)、上海市有轨电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轨道交通和地下工程的设计与研究30余年,领先开展了市域轨道交通快线、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制式的技术研究和实践,推动了我国多模式轨道交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荣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勘察设计之星、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2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4本,主编、参编和主审了国家和行业标准7部。

项目介绍

徐正良主持了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11号线、16号线三条线路的总体设计和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静安寺枢纽等重大枢纽的设计,还主持了北京、天津、贵阳、苏州等多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设计。主持设计的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是我国第一条采用快慢车组合运营和灵活编组运营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实现了近60公里线路35分钟以内直达、旅行时速超过100公里的目标,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标准建立了重要基础和示范工程;主持设计的上海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在国际上首创了商业中心地区利用既有物业地下空间改造建设地铁车站及低净空地下空间内暗挖逆加层技术,是城市更新技术应用的典型范例;静安寺站是首座采用类矩形顶管施工的暗挖法车站;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是我国单线里程最长的首条跨省域轨道交通线路;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首次在国内地铁车站建设中开发应用了新型盖挖法、自动气压沉箱等施工工艺。

代表业绩

图像

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龙华站

图像

上海市轨道交通16号线单洞双线盾构区间

图像

上海市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站大断面换乘通道

图像

武汉东湖有轨电车

 

 

08

章建庆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图像

 个人介绍

章建庆,1964年10月出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从事工程设计咨询和研究工作近40年,是国家和上海市多个行业学会、协会的专家和委员。荣获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记功,多次荣获上海及北京重大工程优秀表彰。参与负责的设计和咨询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银奖各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项,詹天佑集体创新奖1项,绿色建造建设水平评价一等奖1项,住房城乡建设部优秀设计一、二、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优秀设计咨询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实用专利1项。主参编专业技术规范标准8本、专业技术书刊5册和10余项结合工程实际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项目介绍

在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章建庆主要负责的项目有20余项。上海共和新路高架工程开启了复合交通走廊之先河,引领了功能集成、空间集约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深圳3号线工程以运营需求为导向确立建设标准, 开展“风险为本”的系统保证、制度化接口管理,实现了设计方法与成果的全新提升。北京房山线工程以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工程理念,指导工程总体在线与网、交通与城市、功能与标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为高质量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浦东机场捷运工程采用的钢轮钢轨技术,是在国内、外机场空侧旅客捷运的首次实践,实现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及安全可靠的运维保障,将机场管理与捷运功能有机融合,为机场捷运系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代表业绩

图像

上海市共和新路高架工程

图像

深圳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

图像

北京轨道交通房山线工程

图像

上海浦东机场空侧旅客捷运工程


资料: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
编辑:冯馨莹
来稿请投:shjjwdj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