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5-05-07

各局、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战略任务要求,建设一支适应上海“十二五”建设交通事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现将《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2011年1月24日

 

 

 

 

 

 

 

 

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上海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本市建设交通人才资源开发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建设交通委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把建设一支适应城市建设跨越式大发展和迎博、办博需求的人才队伍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海建设交通各单位解放思想、奋发图强、与时俱进,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时期人才发展各项任务,人才工作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总量规模不断增长,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工作成效不断提升。

        1、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与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党委(党组)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评价的标准。针对建设交通人才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制定实施《上海建设交通“十一五”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交通行业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组织开展《航运机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才标准及程序》、《重大工程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才标准及程序》以及航运领域紧缺特殊急需人才引进政策研究,发布建设交通行业急需紧缺的港航人才、工程建设人才和轨道交通人才三个专项目录,明确了人才需求方向。

        2、拓展渠道,多形式地培育集聚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城乡建设交通大发展的机遇,在世博场馆及配套项目建设、外滩地区综合交通改造、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及长江隧桥工程、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中,以“出工程,出人才”为目标,集聚造就了大批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坚持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通过党校、城管学院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各类人才8099人次,培训专业人才5000余名;先后组织选派近100人赴英国、荷兰、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依托建筑行业各企业培养并取得各类等级证书的实用型人才累计8万余人。五年来,建设交通人才总量规模达到101022人,比“十五”末增长了22.9%,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增长了30%,达3.1万人;城市管理、综合交通管理、航运等专业领域人才短缺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45%、36.7%和13.2%。

        3、优化环境,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本市建设交通各单位努力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创造条件,对各类人才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提供必要保障。围绕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开展了4届“优秀创新团队”、“杰出人物”的评选表彰活动,18个“优秀创新团队”和33名“杰出人物”受到表彰。积极做好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和推荐工作。近年来,共有27人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11人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7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显著提高服务功能,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将实现跨越式提高,建设交通行业将实现转型发展和能级提升,这势必对人才发展和人才资源积累提出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交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现代化城市管理急需的高端人才存在缺口,能够在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发挥统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物还不足,各专业工种中掌握“绝招、绝技、绝活”的技能型、实用型专家还不够;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仍需不断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业”的战略路径,塑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使人才竞争优势成为建设交通行业的发展之源、竞争之本、强业之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着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环境优化,激发人才活力,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竞争力,率先构筑建设交通人才高地,以人才优势支撑建设交通行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为上海建设交通“十二五”规划目标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二)基本原则

        1、人才优先,服务发展。建设交通行业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切实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人才资源优先积累作为推进行业技术能级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先导,充分发挥人才核心支撑的战略作用,以人才优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科学发展。

        2、以用为本、激发活力。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做到唯才是举、机会均等,深度开发好现有的各类人才资源,着力开发培养模式,着力创新育才方式,着力提升使用效能,充分发挥与挖掘建设交通行业人才的激情与活力,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高端引领、优化结构。充分发挥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大力开发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统筹推进建设交通行业其他各类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科学、高效地调整人才资源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的年龄结构、能级结构,使人才结构既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又能提升行业产能的综合效益。

        4、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健全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开发各个重要环节的制度及配套措施,逐步形成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开发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激活人才的机制和环境,营造良好的行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上海建设交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重点培养一批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市场开拓能力强的航运高素质人才;一批具有世界眼光、丰富实践经验的城市管理高素质人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国际领先水平的工程建设高级专家;一批具有开拓钻研精神、国内领先水平的建设交通各专业领域学术带头人;一批具有刻苦钻研精神、技艺精湛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形成一支总量充足、分布合理、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城乡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三、主要任务和举措

        根据实施“人才强业”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环境营造为抓手,以政策创新为突破,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建设交通人才高地。

        (一)立足培养,提升建设交通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建设交通管理的人才需求,以城乡建设交通管理重大项目为载体,在工程项目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任务推进中,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塑造一支以高层次党政人才、创新型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

        1、培养造就一流的学术带头人。依托重大科研、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航运等领域,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师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十二五”期间,积极创造条件培养2名院士后备人才,3-5名勘察设计大师和相当数量的上海领军人才。继续以“人才+项目”发展模式,鼓励领军人才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重大科研,发挥领军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品牌效应。筹集100万元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院士工作室和高级专家工作室,形成中青年高级人才培养链。支持鼓励院士、勘察设计大师和上海领军人才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科学研究计划,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团队开展实质性合作,为涌现更多的领军人才搭建平台。利用中央“千人计划”和本市实施“上海千人计划”引进海外人才的契机,支持建设交通各单位创造条件吸引海外人才,为外来专家建立工作室,在生活、住房、待遇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

        2、培养选拔高素质党政人才。按照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完善培养选拔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德才兼备、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注重从基层、艰苦岗位和重大工程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到2015年,具备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党政人才达到100%。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人才工作力度,实施科学的党政人才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探索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政人才任职、挂职互派交流工作制度,促进党政人才跨行业、跨部门交流、轮岗,鼓励青年党政人才到艰苦岗位、重大工程一线锻炼才干。同时,充分利用海外智力资源,通过到国(境)外政府部门短期挂职等形式,每年选送一批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青年赴国(境)外培训锻炼,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党政领导人才。

         3着力培养行业创新型技术人才。按照上海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发展方向,重点培养建设交通行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城市建设管理、综合交通运输、航运、节能减排等专业领域,打造建设交通创新人才队伍。选派一批思想品德好、专业技术精、发展潜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特、难、险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技术攻关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中青年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十二五”期间,启动“城市之星——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行业青年人才发展计划”,加快形成一支中青年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具备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建设交通科技前沿知识、适应城乡科学发展需要的青年英才。继续开展“创新团队”和“杰出人物”评选活动,扩大评选范围,加大奖励力度,树立行业品牌。力争建设交通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所突破,到2015年,建设交通行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级专家人数新增加500人左右。

        (二)突出重点,强化航运、城市管理领域人才开发

        服务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及2015年建成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十二五”规划目标,重点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人才和城市管理人才队伍,优化两类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实现两类人才总量和质量的突破性提升。

        1、突出航运中心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建设航运经营管理、航运技术、船舶交易、航运衍生服务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到2015年,各类航运专业人才达到13万,85%拥有国内或国际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其中,高级航海技术人才等十二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关键人才达到相当规模,基本满足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对人才的需求(见附表)。

附表:2015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关键人才规模      单位:人

 

序号

人才类别

2010年

2015年

1

高级航海技术人才

(包括高级船员、引航员)

22000

26000

2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6000

8000

3

船舶管理专业人才

3200

5300

4

高级船舶修造、港口机械制造专业人才

9000

12000

5

国际化海事教育与培训人才

1300

1800

6

船舶检验、验船师

600

800

7

海事安全与海事技术服务人才

1100

1400

8

国际航运经纪人

500

1000

9

国际航运金融人才

100

200

10

海事法律和仲裁人才

300

600

11

国际航运保险人才

200

500

12

航运咨询与研究人才

300

500

        促进航运人才开放式培养。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依托相关企业和高校,创建航运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建立高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加大急需和紧缺的航运金融等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航运各类高层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国际接轨,组织5批航运机构领军人才到香港、新加坡、英国、荷兰等国(境)外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或到相关国际企业进行交流。鼓励并支持各航运机构自主组织海外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在航运相关专业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专业航运人才。

        加快航运人才队伍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培养。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快推进航运机构员工队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联合相关部门和院校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意见,探索组织计划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的自主选择培训机制,努力形成“行业调控、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社会化培训运行模式,大力实施航运人才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熟练掌握航运专业技术满足各方面航运服务需求的航运高技能人才。完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等航运高端专业人才以及“海空一体”的应急抢救救捞等紧缺人才。

        加大航运人才招聘、引进力度。依据国际惯例和有关规定,完善航运人才引进制度,通过人才奖励措施引进一批海外优秀航运高端人才,以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为载体,借助市场化机制,实施项目引才和聚才。组织2-3批大规模的航运人才海外招聘活动,招聘一批具有国际知名航运机构从业经历,职务为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或中高层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引进10名海外领军式高层次航运人才,以此带动整个航运行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加快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人才高地。同时,加强与海外航运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借鉴海外航运人才的专业优势和海外航运机构管理先进经验,提升航运人才专业化水平。对地区总部企业、高端航运服务企业、国际组织分支机构等落户上海给予政策优惠,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2、高度重视城市管理人才开发。适应建设“集约化、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人才开发培养体系,造就一支熟悉城市管理理论、掌握城市管理基本规律、具备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城市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建设交通各类城市管理人才达到1.5万人。

        着手开展城市管理人才开发培养体系研究。树立管理优先的理念,依托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对城市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人才培养,编制城市管理急需和紧缺人才目录,构建建设交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等院校按照城市管理需求,加大城市管理学科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储备,注重提前储备重点岗位人才资源,继续通过高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管理人才培养、储备的途径,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为城市管理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加强城市管理人才能力建设。依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城市管理人才培训,提高城市管理人才的法律、经济、行政、社会、计算机应用等学识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人才队伍战略研究、综合协调、破解难题、信息研判等能力。探索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选拔100名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到香港政府建设交通机构交流代职,围绕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城市智能化管理和电子政务水平,学习和借鉴香港城市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创新城市管理人才开发机制。借助世博期间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实施“白玉兰――城市管理人才振兴计划”,重点培养10-15名适应上海城市管理要求,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综合交通管理、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维护、市容环境、住房管理等对城市管理高端人才的需求。探索城市管理规律,拓宽城市管理外延,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作为城市管理的补充,以城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创造条件,吸引社会管理人才、社会服务人才到城市管理领域工作,改善管理人才队伍专业结构,缓解管理人才紧缺的矛盾,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同时,加大城市管理一线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城市管理工作中实用型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三)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建设交通行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十二五”城乡建设交通管理工作任务,科学配置城乡建设交通行业各类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加大对综合交通人才、工程建设管理人才、城市运行维护人才、市容环境建设管理人才及其高技能、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实现各类人才均衡和协调发展。

        1、加快综合交通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综合交通人才队伍素质。以轨道交通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对熟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航运、航空、公路交通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进一步加大轨道交通关键岗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强引进和培养轨道交通总体设计规划、网络运营组织、维护保障的车辆、供电、通信、信号、地下结构、铁道工程、投融资等重点专业人才。针对公共交通行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加快研究制定公交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培养模式。探索与行业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设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加速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公交技能型人才队伍。

        2优化城乡建设工程技术管理人才队伍。以优化工程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分布和提高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应用能力为重点,建设总量适应、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根据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的趋势,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科学合理配置城乡建设管理人才。到2015年,力争郊区工程建设管理人才达到2000人左右,约占工程建设管理人才总人数的15%。强化“出工程、出人才”理念,聚焦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郊区重点新城建设,鼓励工程建设管理创新和施工技术革新,通过承担“高、大、精、深”工程,造就一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人才和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注重工程建设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聚焦建筑节能、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一批符合建筑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3、大力培养城市运行维护人才。重视城市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运营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挥行业院校作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搞好专业培训,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素质,形成一支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城市运行维护、养护管理人员队伍。到2015年,各类城市维护管理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00人左右。

 4、加强市容环境管理和城市管理各类执法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建设和城市公共绿化体系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市容管理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市容环境各专业管理人才达到1000人,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70%以上。

        重视提高城管、水务、市容、城市交通等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对新进执法人员严格把关,加强对现有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专业培训,促进执法队伍的文化素养、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全面提升,实现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

        5、实施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提升城市管理和行业服务水平,全面加强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统筹规划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宏观指导,以技术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三类人才,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行业技能人才新增2500人,培养和选拔推荐10名首席技师,试行给予首席技师在职享受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待遇。

        围绕提高建设交通行业整体素质的目标,夯实行业基础,大力推进实用型人才培训工作,形成一支遍及城乡,有觉悟、懂技术的建设交通行业实用型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实用型人才新增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并全部通过培训考核鉴定。规范建设交通行业从业农民工的就业资格考核标准,加强对农民工操作技能培训和鉴定,将建设交通行业农民工逐步培养成为建设交通行业实用型人才。定期组织各类岗位能手竞赛,让岗位能手脱颖而出,在待遇、职称评定上给予鼓励。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市政公用服务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对供水、供气、物业管理等责任重大、专业性强、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特殊岗位,加强执业资格制度建设,逐步实行特殊岗位工种的准入控制。

        (四)创新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优化环境作为服务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竞争,宽容失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建设交通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1、建立吸引人才的工作机制。坚持有选择地引进行业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探索吸引外国专家机制,建立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鼓励海外人才通过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考察讲学、兼职工作、短期聘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作贡献。完善人才标准,定期编制发布建设交通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建立行业紧缺特需的专业岗位评估机制,对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机构进行论证并加以认定,会同有关部门,为行业紧缺特殊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提供绿色通道,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建设交通领域就业创业,施展才华。

        2、完善人才发展服务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作用。完善行业人才中介服务功能,鼓励行业人才交流机构与各类中介机构广泛合作,资源共享,探索人才业绩档案开发,开展证书鉴定、业绩评估、诚信评价等服务,逐步形成专业化、人性化的行业人才服务体系。构建行业人才职业能力评价平台,形成完备的行业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认证系统,完善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做好人才评估工作。

        3、构建人才信息网络化体系。抓好人才工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用一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覆盖建设交通行业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为行业各类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与创业指导、培训、人事代理、人事档案管理、医疗保障服务等多方面服务。实施建设交通系统行业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提升建设交通人才人事服务的整体效能。整合各行业信息资源,2011年初步建成“委、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到2012年建成统一的建设交通人才数据信息库。建立行业人才预测和供需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人才供求信息登记、统计、发布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等信息功能。推行人才供需双方在网络平台上交流,持续优化人才市场信息对人才培养和配置的导向作用。

        四、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建设交通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工作职责,进一步发挥工作协调小组在调动各方力量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作用。建立人才评估专门平台,研究制定人才评估工作规范,并给予人员和经费保障。建设交通各单位要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快制定相关行业人才规划,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上海建设交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并注重加强规划后评估工作。

        2、投入保障。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资金中,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800万元,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科技、教育、培训等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一定比例设立专门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完善人才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健全以水平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探索企事业单位薪酬分配考核办法,实施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

        3、政策保障。完善符合建设交通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框架,大力宣传人才政策,为人才创造良好舒心的工作条件。建立市建设交通两委领导与系统名家大师、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联系制度,名家大师、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疗休养制度,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重点完善航运人才、城市管理人才开发和引进政策,促使人才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建立行业人才工作调研机制,督促和检查人才政策执行情况,提高人才政策和人才规划的执行力。